《知識複利筆記術》讀後感,卡片盒筆記法的實踐指南書

最後更新時間 17 12 月, 2023 by Mr. Curiosity

✉  訂閱《 我很好奇!》電子報:固定於每週二中午寄出,除了獲取我最新的文章外,也會跟大家分享不錯的文章和推薦的 Podcast 或影片,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 推薦你閱讀的文章:My Favorite Contents

⭐ 關注《好奇先生》: Facebook | Instagram | Portaly

❓ 如果你想問我問題,歡迎直接寫信到 gomrcuriosity@gmail.com 問我哦!


(最後更新於 2023.12.17 )

因為《卡片盒筆記》這本書,在這 1、2 年卡片盒筆記法變得蠻熱門的,雖然我也很推薦這本書,但如何實踐卡片盒筆記法這本書幾乎沒有提到,這也讓我在經歷過各種嘗試後,還是沒辦法把卡片盒筆記法用的順手的最大原因。

而今天介紹的《知識複利筆記術》正好可以解決大家在「實踐」卡片盒筆記法遇到的各種困擾,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那麼這本書就是你最佳的解方。

關於作者

知識複利筆記術》的作者是朱騏,他目前是一位軟體業的技術寫手,同時也是一位寫了很多系列文的自媒體高手,像是產品經理、Obsidian 教學、寫作等題材都在他的涉獵範圍。

會知道朱騏,是因為我曾在 Hahow 跟他上過李柏鋒老師的《職場寫作課》,那時候從他的作業中就覺得他很厲害,再後來發現他在 Medium 進行 365 天的每日寫作挑戰,就變成他的小粉絲了(如果你追蹤我很久,應該會發現我很常在部落格和週報提到他,哈)。

如果你對於朱騏很感興趣,你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他:

個人網站:I’m Chi

Medium:PM 的生產力工具箱

電子報:亨利朱週報

這本書在說什麼?

卡片盒筆記的種類

在開始介紹這本書之前,先簡單的複習申克.阿倫斯在《卡片盒筆記》1 書提到卡片盒筆記法會用到的 4 種筆記:

  1.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用來捕抓腦袋中冒出來的想法所做的筆記。
  2.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在閱讀素材時,針對閱讀的內容所做的筆記。
  3.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將靈感筆記或文獻筆記重新組織、整理、連結後的筆記,也就是「卡片」的部分。
  4. 專案筆記(Project-related Note):跟專案有關所產出的筆記。

當時在閱讀《卡片盒筆記》時,我雖然知道文獻筆記的功用是什麼,但我對於「文獻筆記」這個名稱總覺得不是那麼貼切。

而朱騏在《知識複利筆記》書中把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合併稱作「來源筆記」,我也比較同意這樣的說法。

我們閱讀的素材總是會有很多來源,像是網路文章、實體書籍、電子書、社群媒體、腦中的想法等,比起涵蓋範圍比較侷限的文獻筆記相比,我覺得來源筆記更為貼切。

這也是說朱騏認為卡片盒筆記的筆記種類可以濃縮為 3 種筆記:分別是來源筆記、永久筆記和專案筆記。

來源筆記的必要性

閱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冒出 1 個想法:「如果我在閱讀素材,不產出來源筆記,直接做永久筆記(也就是卡片),整體效率會比較快。」

但其實來源筆記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我們直接產出卡片,很容易被動的記下書中的內容,而沒有讓書中的內容跟自己的想法連結,所以你閱讀的資訊沒辦法轉換成自己的知識。

所以來源筆記是閱讀素材和永久筆記間很重要的中間產物。

來源筆記怎麼記呢?

在《知識複利筆記術》一書中總共提到 3 個筆記法,其中適用範圍最廣的莫過於「HQ&A」筆記法了。

「HQ&A」筆記法總共分為 3 個部分:

H 代表 Highlight:是你在閱讀素材時畫下覺得有感的內容。

Q 代表 Question:根據你畫下的內容,思考你畫下的重點如果是答案時,那麼這個問題應該要怎麼問。

A 代表 Answer:根據你的問題,用自己的話寫下答案。

透過這樣自問自答的方式,等於強迫自己針對閱讀的內容做了 1 次思考。

把來源筆記轉換成永久筆記

來源筆記完成後,你就可以再把來源筆記轉換成永久筆記(卡片)了。

但這時你還會再遇到一個問題,就是 1 張卡片的結構為何?朱騏認為 1 張卡片共分為標題、內容、參考來源 3 個部分。

一張卡片的結構

首先是標題,1 個好標題結構為「卡片編號 + 一段敘述」,其中的一段敘述應該要用一句你直接看標題,就知道內容在說什麼的文字。

至於卡片要如何編號,書中也給了很好的解答,1 張卡片的編號包含「主題編號 + 數字和英文交替出現的編號」

首先要編列的是主題號碼,假如你近期對於水果很感興趣,就可以編列「1. 水果」,也就是 1. 代表的主題是水果。

主題編列好了,再來的編號邏輯是「數字和英文交替出現」,之後有新的卡片加入,可以依 2 個原則判斷要如何編列卡片號碼。

原則 1:如果新卡片跟既有卡片無關,新增編號。

原則 2:如果新卡片跟既有卡片有關,繼續編號。

用文字說明可能還是不太清楚,以下舉 1 個例子:

假如說我們的第 1 個主題是水果,現在有 1 張關於「什麼是水果?」的卡片,因為他是水果主題的第 1 張卡片,所以編碼為「1.1 什麼是水果?」

接著還有 1 張卡片為「蘋果」的卡片,因為他跟「1.1 什麼是水果?」的卡片有關,所以要排在這張卡片後面,編碼為「1.1a 蘋果」。

後來又有 1 張新的卡片叫做「水果加工品」,水果加工品跟水果這個主題有關,但跟「1.1 什麼是水果?」無關,所以編碼為「1.2 水果加工品」。

再來你又寫了一張「什麼是花卉?」的卡片,因為他跟水果這個主題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你建立了第 2 個主題稱作花卉,而「什麼是花卉?」是這個主題的第 1 張卡片,所以編碼為「2.1 什麼是花卉?」。

最後你寫了一張「玫瑰」的卡片,這張卡片跟主題 2 有關,而且也跟「2.1 什麼是花卉?」有關,所以編碼為「2.1a 玫瑰」。

怕你還是不懂,所以我直接截了我實際操作的截圖給你看:

編碼的實際案例

再來是內容,寫內容時可以使用萬能寫作法,也就是觀點、案例及總結做敘述,其中觀點可以來自 HQ&A 筆記法內 Answer 的部分,針對答案,你生活中有什麼個人經驗或相關的數據可以佐證,最後總結則是將前面一大串的內容,摘錄成 1~2 句話。

在案例中,有些概念可能是第 1 次接觸,你還不會有對應的個人經驗,在書中假如也沒有數據可以佐證時,我覺得空下案例的部分也沒有關係,等到之後遇到合適的經驗或數據再補齊就好了。

最後的參考來源,則是記錄這個概念是在哪裡看到的、這個想法是從哪裡想出來的(如走在路上、洗澡中、工作時…等),當你把來源寫出來,日後就可以從蛛絲馬跡中找出原本的出處。

利用 MOC 產出知識

MOC(Map Of Contents)是 Youtuber – Nick Milo 在 2020 年提出的概念,而朱騏認為 MOC 是卡片發展成文章的中間產物。

因為使用卡片盒筆記的關係,很多概念相近的卡片會放在一起,這些概念相近的卡片只要 3~5 張就可以形成 MOC,以下是寫 MOC 的步驟。

首先是把卡片先寫成 3 個重點的段落,再來加上標題、前言及簡單的總結就完成 MOC 了。

其中 3 個重點的段落不會很難寫,其中 MOC 內的重點小標就是卡片的標題,小標內的內容則是從卡片的內容而來,透過這樣的操作,你的內容其實在寫永久卡片時都已經完成了,所以你在剛開始寫文章時,那些不知道如何下筆的問題,全都不是問題了。

作者朱騏個人臉書 MOC 的實際案例(Pic from 朱騏的個人臉書)

寫好的 MOC 你可以發表在社群媒體試試水溫,當廻響還不錯時就可以再擴充短文內容,像是加上自己的經驗、步驟、理由,就可以再延伸成 1 篇完整的文章。

心得及後記

從今年年初就已經知道朱騏要出《知識複利筆記術》這本書了,從那時就盼望這本書能趕快出版,新書發售當日,為了要更快拿到這本書,還捨棄博客來改用 MOMO 並用更高的價格買了這本書(可見我多麼期待,哈)。

翻閱之後,認真覺得這是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特別是在實際操作時,很多原本看書以為懂的東西,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懂,這時又可以再拿書出來復習、加深印象。

除了實作外,朱騏還針對了 4 種族群做了實戰案例介紹,分別是上班族如何用卡片盒筆記法寫報告、老師如何利用卡片盒筆記做教學講義、學生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準備考試及自媒體創作者如何利用卡片盒筆記創作的分享。

對於身為上班族和自媒體創作者的我,上班族和自媒體創作者的章節,真的是收穫滿滿。

這本書的價值還不止如此,因為朱騏還建立的 Line 社群,只要有關於實踐卡片盒筆記的問題都可以在社群中詢問,朱騏或是社群內的同學都會熱心的解決問題,即使你沒有在上面問問題,在社群中單單看著同學分享自己的方法,也會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

先前在閱讀《片盒筆記》後就開始實踐卡片盒筆記法,但最後卻失敗了,不過現在有了《知識複利筆記術》的幫助,我想這次成功機率大幅提升了不少,雖然現在的卡片的數量還很少,但我已經在期待 3 個月後、甚至是 1 年後的我會有怎麼樣的成長了🤩。

好啦!這篇文章就到這邊結束啦!我們下篇文章見,Bye!

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如果你閱讀完我的文章,對於《知識複利筆記術》這本書很感興趣,不妨透過下面的按鈕下單,只要你購買成功,我會獲得一點回饋,這些回饋對於經營這個部落格的我有很大的支持,也對我意義重大,讓我可以持續產出好文章給大家。

延伸閱讀

知識複利筆記術》實踐心得,在 Heptabase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 3 個調整

《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知識管理術的最佳指南書

《卡片盒筆記》讀後感,研究生及寫作者必學的筆記術

《知識複利》讀後心得,知識型創作者的大補帖

Mr. Curiosity
Mr. Curiosity

希望自己保有好奇心而取名為好奇先生。
主要分享讓生活變得更好的生產力軟體、自我成長、閱讀心得及線上課後心得。
期望能透過文字幫助你提升生產力,並推薦好產品來讓你少踩點雷。

文章: 190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