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15 10 月, 2023 by Mr. Curiosity
✉ 訂閱《 我很好奇!》電子報:固定於每週二中午寄出,除了獲取我最新的文章外,也會跟大家分享不錯的文章和推薦的 Podcast 或影片,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 推薦你閱讀的文章:My Favorite Contents
⭐ 關注《好奇先生》: Facebook | Instagram | Portaly
❓ 如果你想問我問題,歡迎直接寫信到 gomrcuriosity@gmail.com 問我哦!
人天天都在學習,也是因為學習讓我們變得更好、更進步。
所以學習很重要,相信大家都認同,但要怎麼學習比較好?有什麼提升學習效率的訣竅?有什麼學習策略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高手學習》一書獲得解答。
這本書在說什麼?
《高手學習》的作者是萬維綱,他是「得到」 App 訂閱專欄「精英日課」的主講者,同時也是一位暢銷作家,像是《高手賽局》、《高手思維》、《高手決斷》等書都是他的著作。
《高手學習》這本書圍繞在「學習」上,在這邊跟你分享 3 個我覺得還不錯的學習要點。
1. 如何提升學習效率
在書中提到要提升學習的效率有 3 個要素:
(1)學習的東西位於學習區
學習東西大致可以分為 3 個圓形區域,分別是舒適區,也就是我們熟練掌握的內容;學習區,適合我們學習的內容;恐慌區,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內容。
既然提到學習,我們不可能去學那些我們己經學會的內容,也不可能學習那些比我們目前等級高很多的內容;而學習區,比我們目前的等級高一點,學起來微吃力,但還是學的起來。
所以有時候你看到某份內容,你都看不懂,就請你放心的放棄吧!因為這份內容還不是現在的你能閱讀的。
(2)學習時要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這個概念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
學東西要達到心流狀態,就代表學習新東西的挑戰和你的技能必須達成平衡。
什麼樣,才是平衡呢?也就是位於學習區的內容,如果挑戰大於你的技能,你會焦慮、自我懷疑而讀不下去;如果挑戰小於你的技能,則會無聊,也是沒辦法進入心流狀態。
也就是說位於學習區的內容,正好可以幫助你進入心流狀態。
(3)學習的東西有部分熟悉,但也有部分感到意外
根據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等人發表的《最佳學習的 85% 規則》提到,在訓練一個東西的時候,內容應該要有 85% 熟悉的內容,15%是感到意外的內容,更能促進學習,也可以稱作學習的甜蜜點。
同樣的,學習區的東西正好符合這個要素,也就是從你目前所會的再稍微延伸出去一些。
所以如果要提高學習效率,有 3 個重要的關鍵字:學習區、心流狀態及熟悉加點意外,只要能滿足這 3 個要素無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2. 如何打造有效的學習方法
(1)學習要有間隔
記憶的強度共分為 2 種,分別是儲存強度(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強度(retrieval strength)。
其中儲存強度不會隨著時間減弱,如果你下次再見到一樣的內容,儲存強度就會變強。
而提取強度則是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如果你太久沒有用到就會慢慢忘記,而當提取的強度愈困難,這個提取動作對儲存及提取強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所以為了要讓提取的強度比較困難,你要做的不是天天學習一樣東西,而是要有間隔,並且在下次學習時先復習前面的內容,接著再學新的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學習軟體,會依照遺忘曲線來安排學習的內容。
(2)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樣東西
儘可能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在書中舉例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看老師在黑板上講解,是視覺和聽覺;回家自己精讀課本,是讀寫。
這也是為什麼現今的教育,比起以前單純的聽老師教學,還會再多小組討論、動手演練、上台報告等方式,就是要讓學習者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方式學習。
(3)經常測驗(要有輸出)
經常測驗,不單單只是指考試而已,重點著重在輸出或是回饋。
如果沒有輸出、回饋的話,你很難發現自己學習的盲點,在學生時期會有考試來測試自己;但是脫離學生時期後,寫作就是一個蠻好的輸出,如果你又能將寫作的內容發表在網路空間,也可以獲得別人的反饋。
(4)新舊知識建立連結
將新舊知識建立連結,知識才算是真正的長在你的腦中,而且跟舊知識建立連結後,也比較不會忘記。
雖然書中沒有提到,但我覺得卡片盒筆記法正好可以做到這件事。
3. 技能的增長曲線
學習 1 項新技能簡不簡單?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你,因為學習 1 項新技能會有不同的技能增長曲線,但依據書中分享史考特.楊(Scott Young)在 2013 年發表的《兩種增長類型》文章大致將技能增長曲線分為 2 種,分別是對數增長曲線和指數增長曲線。
(1)對數增長曲線
對數增長曲線的技能,在學習初期進步相當的快,但隨著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時,進步速度變得越來越慢,但最後幾乎呈現停滯增長或極小進步的狀態。
像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很多基礎的單字、對話、文法,甚至是基礎的溝通,但如果你想要在各個場合都能流利的溝通就要花很長的努力。
田徑選手也一樣,在訓練初期常常會看到選手突破自己的紀錄,但到後期要進步 0.1 秒,真的是難如登天。
(2)指數增長曲線
指數增長曲線則是開始做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幾乎看不出你的進步,直到某個時候可能是突然開竅,水準一下子提升。
像是物理數學的研究,必須在前期把所有的基礎打好,才有可能研究更深入的地方。
作者舉自己的經驗為例,他在大三時閱讀物理論文時,雖然有了 3 年物理教育的基礎,卻還是看不懂,但等到了研究生階段,突然就發現什麼論文都看懂了。
另外我覺得寫作給別人看也算是一種指數增長曲線,在前期不管你寫得多好,文章的瀏覽量都不會很高,但隨著你累積的文章越來越多,你會發現瀏覽量、訪客的增長都比前期快很多。
因此如果你學習了 1 個新技能,但發現自己遲遲沒有進步,有可能是這個技能是指數成長型的技能。
這時你要做的不是放棄,而是繼續堅持,如果能夠堅持,你會看到自己飛速成長的那天。
心得及後記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於「熟悉感」這幾個字特別的有共鳴,像在學習新東西,要有 85% 熟悉的內容加上 15% 意外的內容,更能提升學習的效率外。
我發現其實很多事情要被都依循著「熟悉感」這幾個字。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書中提到所謂的創新,都是從幾個現有的東西連結在一起而創造出來的,而當連結越遙遠時,創新就越新穎。
上段提到的「現有的東西連結在一起」,就可以從中看出熟悉感的味道。
像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結合傳統電話、相機、電腦等所結合的產品,而傳統電話、相機、電腦大家都知道,但當初智慧型手機推出時,就讓人興奮。
同樣的如果創新的東西要被世人接受,一樣也要有讓人熟悉的部分,而非是完全陌生。像是虛擬貨幣同樣還保留貨幣可以交易的性質而被世人接受;Podcast 也保留廣播的性質而被接受等。
即使「熟悉感」很重要,不過如果想法走在太前面,讓技術沒辦法銜接上,也不一定能馬上被大家接受。
像是疫情期間爆發的 Podcast 的概念就是 1 個很好的例子,其實 Podcast 這個概念在 2000 年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但當時因為智慧型手機還沒盛行,要聽 Podcast 只能在網路上下載在傳到隨身聽上,所以在當時 Podcast 並沒有很流行。
不過隨著智慧型手機、行動網路、藍芽耳機等技術的推出及純熟,解決了很多痛點,再加上疫情的推波助瀾,才讓 Podcast 在 2020 年大爆紅。
所以像是現在還沒爆紅的元宇宙、VR 等概念,雖然都看的出熟悉感,但可能因為技術還沒銜接上,目前才沒辦法被世人接受。
上面的想法,是我在閱讀這本關於學習的書時突然想到的想法,因為很有意思,所以藉著這篇讀後感的文章跟你分享。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本敘述關於「學習」的書,寫得確實還挺好的,也很精彩,而且文章中的說明也都是從各種研究整理下來的,所以也有一定的正確性。
如果你想學習要如何學習的話,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好啦!關於《高手學習》的讀後感就到這邊結束啦!我們下篇文章見,Bye!
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如果你閱讀完我的文章,對於《高手學習》這本書很感興趣,不妨透過下面的按鈕下單,只要你購買成功,我會獲得一點回饋,這些回饋對於經營這個部落格的我有很大的支持,也對我意義重大,讓我可以持續產出好文章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