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凰梨事件」談時間管理,3 步驟帶你加速個人成長

從「凰梨事件」談時間管理,3 步驟帶你加速個人成長

✉  訂閱《 我很好奇!》電子報:固定於每週二中午寄出,除了獲取我最新的文章外,也會跟大家分享不錯的文章和推薦的 Podcast 或影片,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 推薦你閱讀的文章:My Favorite Contents

⭐ 關注《好奇先生》: Facebook | Instagram | Portaly

❓ 如果你想問我問題,歡迎直接寫信到 gomrcuriosity@gmail.com 問我哦!


2021 年 2 月 25 日中國大陸宣布禁止台灣的鳳梨進口,並從 3 月 1 日正式禁止輸入,當這個消息宣佈後,造成我國的鳳梨無法順利外銷,再加上台灣鳳梨最主要的進口國就是中國大陸以及鳳梨的保存期短,如果沒有儘快出口將造成巨大的損失。

政府為了避免農民造成損失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呼籲企業、國民支持鳳梨農,多買鳳梨支持農民,所以許多國民也都響應政策,買了很多的鳳梨,從表面上來看,支持鳳梨農是件好事,但仔細思考後卻發現一個問題,這麼做可能壓縮其他果農的收入。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每個月的支出大致是固定的,所以國民多買了鳳梨自然會減少其它水果的消費,確實最近也出現類似的新聞,葡萄農民因為國民支持鳳梨後,造成葡萄需求減少、價格下跌,若這種情況遲遲不見改善也可能造成葡萄農的損失。

同樣的,在時間管理上每個人 1 天只有 24 小時,所以不同的事情同樣的也在相互競爭你的時間,當你處理某件事花了很多時間,自然也會壓縮你處理另一件事的時間。

像我最近也一直煩惱這件事情,因為我的一天扣除上班、睡覺後能運用的時間只剩下 7 個半小時,但再扣掉通勤、吃飯、洗澡、下班後的放鬆等事情後,最終能夠用來學習、寫作的時間竟然只剩下 2 個半小時,而學習和寫作正好是我 2021 年最重要的目標,但我覺得 2 個半小時真的太短,所以我一直有學習速度太慢及文章產出不夠的煩惱。

以鳳梨事件來描述的話,那些扣除上班、睡覺後,其他沒有意義的事(如手遊、追劇、看漫畫等)就是鳳梨,而那些會帶給我成長的事(如學習和寫作)就是葡萄。

但要怎麼做才能儘可能的減少處理沒有意義的時間(鳳梨時間),並增加處理有意義事情的時間(葡萄時間)呢?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 3 個步驟來達成。

步驟 1 記錄時間及分析

首先你必須先察覺自己浪費多少時間,所以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是如何運用的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和記帳一樣,像記帳是先找出你的錢都花在哪裡,才能從中反省並把錢做更有效的運用;而記錄時間的目的則是先找出你的時間都花在哪裡,然後再將時間做重新的分配。

像我每天大致的行程如下:

06:45 起床
06:45 ~ 07:00 梳洗
07:00 ~ 07:40 通勤上班+買早餐+ Podcast 時間
07:40 ~ 08:00 早餐時間
08:00 ~ 12:00 上班時間
12:00 ~ 13:00 中餐、滑手機、休息時間
13:00 ~ 17:00 上班時間
17:00 ~ 18:00 通勤下班+買晚餐+手遊時間
18:00 ~ 20:30 晚餐時間+放鬆及手遊時間
20:30 ~ 21:00 洗澡時間
21:00 ~ 23:30 學習+寫作時間
23:30 ~ 06:45 睡覺(總睡眠時間 7 小時 15 分)

當你記錄完時間後,再進行分析,分析有哪邊可以改進的地方。

像從我每天大致的時間表可以看到,我每天下班後花太多時間再放鬆了,所以應該可以適時的降低放鬆的時間,先調整為 18:00 ~ 20:00 為晚餐時間+放鬆時間,讓自己先適應,如果後續還想再縮減放鬆時間,還可以再循序漸進的調整。

1. 緩慢調整的意義

如果一次大幅度的調整放鬆時間,雖然一開始可能還可以堅持規則,但卻也很容易彈性疲乏而破功,就像戒煙一樣直接從抽很多包降到零一樣,是很難達成的,這也是為什麼戒煙很難的原因,所以建議一開始循序漸進即可。

2. 放鬆時間的重要性

每天一定要給自己放鬆的時間,千萬不要怕浪費時間,而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自我成長上,切記適當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能夠堅持才是最為重要的

同時我也從 Screen Time 發現我的每週手遊時間太長,從最近 7 天來看高達 8 小時 32 分,而且有時因為遊戲太好玩了,導致我有時候會在該學習和寫作的時間,還在玩遊戲,為了避免成癮我下定決心限制玩手遊的時間,讓時間的主導權再次拉回到我的手上。

另外,你也可以尋找可以利用的零碎時間,而這些零碎時間也是用來自我成長的最佳時間。

步驟 2 重新規劃時間

所以我後來將我每天的時間重新規劃成:

06:45 起床
06:45 ~ 07:00 梳洗
07:00 ~ 07:40 通勤上班+買早餐 + Podcast 時間
07:40 ~ 08:00 早餐時間
08:00 ~ 12:00 上班時間
12:00 ~ 13:00 中餐時間(約 20 分鐘) + 閱讀 Kindle 時間(約 20 分鐘)及休息時間(約 20 分鐘)
13:00 ~ 17:00 上班時間
17:00 ~ 18:00 通勤下班+買晚餐 + Podcast 時間或思考時間
18:00 ~ 20:00 晚餐時間+放鬆時間
20:00 ~ 20:30 洗澡時間
20:30 ~ 23:30 學習+寫作時間
23:30 ~ 06:45 睡覺(總睡眠時間 7 小時 15 分)

調整項目如下:

1. 如果中午沒有和同事出去外面吃飯,通常吃飯時加飯後大都在滑手機,而且都在看毫無意義的內容,像 Dcard 、Ptt 等社群網站,所以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時間,我將飯後的滑手機改為閱讀 Kindle 電子書的時間,主動的選擇想接收的資訊,讓接收的資訊不再無意義。

2. 下班的通勤時間,先前我大都會玩手遊,但上班都在用電腦了,下班還再繼續用,有時真的讓我的眼睛很疲憊,所以我將手遊時間改為 Podcast 時間或思考文章的內容。

3. 回到租屋處的晚餐時間+放鬆時間高達 2 個半小時,而且放鬆時間除了看動漫外,也還在玩手遊,而這也是我一週有高達 8 個多小時在玩手遊的主要原因,所以我開始限制每日玩手遊的時間,也縮短了放鬆時間,縮短至 20:00 ,同時後面的安排也可以再提前半小時,並讓學習 + 寫作時間提升至 3 小時。

從以上調整,讓我的學習 + 寫作時間提升至 3 小時,再加上如果妥善利用零碎的時間約 3 小時,一天至少用在成長的時間就高達 6 小時 ,接近原先的快 2 倍,是不是變得很驚人呢?

步驟 3 按表操課且專注認真

但規畫只是規畫,如果最後執行沒有做到還是沒有意義,所以你可以設定時鐘,當時間到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做該做的事情,同時也請記住在這段時間請你保持專注(心流狀態)。

在保持專注的部分,有 2 個我常用的小方法分享給大家。

方法1 番茄鐘工作法

番茄鐘工作法,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直到第 4 次工作 25 分鐘後,休息時間為 15 分鐘,如此不斷的循環。

但根據我的習慣,我並不會完全這樣做,通常工作 25 分鐘後,如果我還不想休息我會直接再繼續工作 25 分鐘,並將休息時間累積到下一次使用,這麼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持續在心流狀態中維持高效的工作效率 ,不致於被 25 分鐘所限制住。

但如果你剛開始接觸番茄鐘工作法,平常也很少進入心流狀態,建議從正統番茄鐘工作法開始比較可以堅持下去。

方法2 輕音樂

根據《極度專注力》一書所引用的研究顯示,最有生產力的音樂有兩大特質,一是聽起來耳熟、二是音樂結構比較簡單而不複雜。

以我自己為例,確實我聽的音樂確實符合這兩個特質。

我選的音樂全是沒有歌詞的輕音樂,完全沒有任何的歌詞,再加上我特別喜歡重複聆聽同樣的曲調,所以不太會搶佔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幫助我放鬆,加速進入心流狀態。

我近期每天幫助我進入心流的 2 首輕音樂,連結如下:

音樂 1 | 音樂 2

但有人習慣在完全安靜的情況下工作,那麼輕音樂就可能不適合你,像我在完全安靜的情況下工作,如果突然有什麼聲音,我很容易被這個聲音吸引,反而不能進入心流狀態。

以上 2 個小方法只是我的經驗分享,如果你有其他適合讓自己進入心流的方法,就依自己習慣的去做就可以了。

結尾

因為現在的誘惑真的太多,所以這 3 個步驟一定要定期重新再執行一遍,才能持續的讓自己時間管理維持在好的狀態。

如果你能確實做到這 3 個步驟,相信你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地方,讓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加的成長,同時也不會將太多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但有一點要先申明的事,那些無意義的事並非完全不能做,而且我認為有其存在的必要,因為你一天都已經工作 8 小時了,如果你下班還要繼續學習、寫作,那麼長期下來會覺得很疲倦,也可能沒有精神繼續學習,反而讓學習效果大大折扣。

所以放鬆時段過猶不及都不好,也就是無意義的事(鳳梨時間)和有意義的事(葡萄時間)都要存在,但無意義的事(鳳梨時間)應該要適量才是上策。

你想要加速個人的成長嗎?那麼這篇文章分享的 3 個步驟你一定要試試,幫你儘可能的保全你的葡萄時間不要被鳳梨時間給佔據。

(Picture from Storyset)

延伸閱讀

《極度專注力》 2 種注意力模式,提高你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7 個實用好方法,讓你不再浪費時間

Mr. Curiosity
Mr. Curiosity

希望自己保有好奇心而取名為好奇先生。
主要分享讓生活變得更好的生產力軟體、自我成長、閱讀心得及線上課後心得。
期望能透過文字幫助你提升生產力,並推薦好產品來讓你少踩點雷。

文章: 186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