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週做完一年工作》讀後感:如何建立自己的 1 年 12 週計劃

最後更新時間 20 10 月, 2024 by Mr. Curiosity

✉  訂閱《 我很好奇!》電子報:固定於每週二中午寄出,除了獲取我最新的文章外,也會跟大家分享不錯的文章和推薦的 Podcast 或影片,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 推薦你閱讀的文章:My Favorite Contents

⭐ 關注《好奇先生》: Facebook | Instagram | Portaly

❓ 如果你想問我問題,歡迎直接寫信到 gomrcuriosity@gmail.com 問我哦!


大多數人設定年度目標後,在年初因為是新的一年所以執行力很強,隨著時間過去及各種因素的阻礙,等到年底才發現完成的目標卻很少。

是的,我也是偏向這一類型的人,會有這樣的結果,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 1 年真的很長,有時會冒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完成目標的念頭,然後就會想稍微休息個 1 天,結果休息 1 天變成休息 1 週,休息 1 週變成休息 2 週,這樣不斷的下去,導致最後目標只完成了少少幾個。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那麼《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你轉換思維,提升執行目標的動力。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是布萊恩.莫蘭(Brian P. Moran)和麥可.列寧頓(Michael Lennington),他們倆都是 1 年12週(The 12 Week Year)的創辦人,除了合著這本書外,還著有《12週做完一年工作.實踐版》(The 12 Week Year Field Guide)(目前還沒有中文版)。

站外連結:1 年 12 週計劃官方網

正如書的標題所述,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將「把 1 年當做 12 週」,這樣設計最大的好處是解決以 1 年 52 週時間太長造成執行力不足的問題,即使目前的 12 週表現不是很好,下一個 12 週還是有機會扭轉。

第 2 個好處是因為 12 週的天數遠比 52 週的天數還要短,所以在執行目標,對於目標的時程安排會比較好掌控,也會比較精確。

第 3 個好處則是,在設定一年目標時,常常會覺得時間很長,一不小心就設定很多目標,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變得精力分散;但 1 年 12 週計劃,因為時間比較短,我們比較不會貪心的設定太多目標,將精神集中在最重要的 1~3 件事情。

介紹完什麼是 1 年 12 週計劃(The 12 Week Year)的概念及好處,接下來跟你分享要如何執行。

如何執行 1 年 12 週計劃

Step 1:打造願景

在執行目標時,一定會遇到很多不同的阻礙,如果你的目標跟願景相關,當你在執行目標遇到挫折時,回頭看一下你的願景,想到願景實現的模樣,就可以為你提供力量,幫助你克服困難。

那要如何打造願景呢?你可以列下未來 5~10 年後,你想擁有、想做、想成就的事情。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在書中作者列出了 7 個願景的類別,分別是精神、配偶/感情關係、家庭、社群、身體、個人、事業,你可以從這 7 個類別去思考你的願景。

從列出的 5~10 年後的願景中,思考有沒有什麼是你近 1~3 年想要完成或創造的小願景?將這些願景拉出來,描述得再更具體一些,在下個步驟的擬定 1 年 12 週計劃就會更容易。

Step 2:設定 1 年 12 週計劃的目標及策略

寫完願景後,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設定 1 年 12 週計劃的目標及策略了。

其中目標的部分,就是從 1~3 年的小願景,再切分為 12 週內想完成的目標,通常 12 週目標的目標數量不會超過 3 個。

策略的部分則是將 12 週想完成的目標,列出所要完成的關鍵行動,接著從中挑選對目標影響較大的幾個活動,不用把所有想到的策略都寫進表格中,因為執行太多策略,可能會讓我們忙不過來,也就是說如果完成目標只需要 4 個策略,那也沒必要完成 5 個策略。

至於策略的描述,作者提供了幾個建議:

  • 用數字量化策略:如每天閱讀書的 1 個章節。
  • 採用積極的方式描述:如不要說 2% 的錯誤率,而是說 98% 的正確率。
  • 確保可行性:不用任何改變或過於困難的策略都不好。
  • 合理的延展性挑戰:如果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就退後一步,假如你從未要求別人幫忙轉介新客戶,那麼可行的策略,可以設為「每週最少在會議上要求一個客戶幫忙推薦轉介。
  • 分配責任:如果是團隊的話就要有明確的責任。

單純用文字說明可能還不是很清楚,這邊也舉書中的其中一個例子給你參考。

另外作者也建議,為了提升執行率,可以將目標和策略印下來,用來管理你的每一天,也是因為隨時可以看到,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

Step 3:建立高效週模板

為了確保上面的目標順利的推進,你需要建立一個高效週模板,但在介紹前,要先介紹一下什麼是績效時間塊?

績效時間塊是為了排除意外的干擾,而在每周劃分出專門的時間,執行重要任務,績效時間分為 3 個部分:

  1. 策略時間塊:每週安排 3 小時不受干擾的時間,將所有精力集中於事先計劃好的任務上,因為是計劃任務,所以建議安排在一週的第 1 天,通常 1 週 1 個策略時間塊即可。
  2. 緩衝時間塊:處理低價值、計劃外的任務,如電子郵件、賴等,每天 1~2 個 30 分鐘左右。
  3. 抽離時間塊:每週至少花 3 小時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也是安排在正常工作時間段內,用來消除疲勞、恢復精神 。

建立高效週模板的其中 1 個用意就是將這 3 個時間塊排進行事曆中,建立的步驟如下:

  1. 週一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抽出 15 分鐘的時間,用來規劃本週。
  2. 安排 3 個小時的「策略時間塊」。
  3. 週一至週五時,每天安排 1~2 個「緩衝時間塊」,通常是早上 1 個,下班前再 1 個,例如上午 11:30~12:00 和下午 16:30~17:00,雖然是建議每次 30 分鐘左右,但緩衝時間塊的長短還是會因個人和行政工作量而異。
  4. 安排一個至 3 小時的「抽離時間塊」。
  5. 將其他重要的活動行程及 12 週目標的關鍵行動都排進去。

最初,你可能會覺得一週的時間看起來所剩無幾,但是如果你好好執行,就會注意到這份模板裡納入了所有關鍵活動和重要活動,你排進去的工作事項,都能幫助你實現願景。

Step 4 :每週評量

除了執行外,每週也要針對自己這週的執行力進行評量,評量最主要的意義在於確定自己有持續朝目標前進。

作者在書中提到,如果我們每週能達標 85%以上,將大大提高你完成 12 週目標的機率,但即使不到 85% 也不是壞事,你應該問自己的是:「分數不到 85% 足以讓我完成 12 週目標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沒關係,就算真的沒有達到 85%,你可能也會發現自己的表現仍有所提升。

透過這樣評量的方式,如果自己真的在某週狀況不是很好時,還可以提醒自己在下週力挽狂瀾。

每週評量結束後的下一週重複執行 Step 3~4,直到 12 週結束。

Bonus:隱藏的第 13 週

一年有 52 週,照理說作者應該稱為 1 年 13 週計劃,為什麼會改採用1 年 13 週計劃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第 13 週的用意是用來你省思過去 12 週的表現,同時也讓你好好的休息,再面對下一個 12 週。

關於執行 1 年 12 週計劃的想法

要新執行一個不在你日常生活的行為真的很難,所以我認為如果你想開始執行 1 年 12 週計劃,那麼你的第 1 個目標可以設定為「熟悉 1 年 12 週計劃這套系統」,另外再外加 1 個執行起來不會太困難的目標。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確保自己能習慣 1 年 12 週計劃這套系統,讓這個系統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藉由系統的每週評量,來確保自己持續有使用這個系統。

寫在最後 – 關於閱讀這本書的小插曲

一開始因為繁體版還沒上市的緣故,我是閱讀這本書的簡體版,但再閱讀時因為用語的關係,有些內容我明明看過了,但還是沒辦法理解,所以讀著讀著就放棄了。

國慶連假的時候,又拿起簡體版閱讀,還是遇到一樣的狀況,但看到網路上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不錯,最後又買了繁體版。

翻了之後一切改觀,原本看的不是很懂的地方全都看懂了,而且排版又很不錯,閱讀起來相當的流暢,直接愛上這本書。

最後跟你分享書中用開車到某個目的地為例,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寫下計劃的原因,我很喜歡這個比喻,特別拉出來分享。

假如你開著一輛車,導航彎彎繞繞、混亂無序,好幾個指示合併為一個,還忽略了一大段車程。你可能會想搧那提供指示的人幾個耳光,然後停下來找出更好的指示,要不就是放棄,垂頭喪氣回家去。

這就像從邁阿密開車到芝加哥時,你的導航這樣說:「上車,朝芝加哥的方向開」,這種沒有規劃的計畫在我們的日常中太常見了,這樣的做法只會妨礙你抵達目的地。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你會發現計劃寫下來相當的重要,因為計劃最大的用意是給你好的指示、提供給你前進的方向。

希望你也喜歡這樣的比喻,好啦!這篇文章就到這邊結束啦!我們下篇文章見,Bye!

( Photo by Estée Janssens on Unsplash

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如果你閱讀完我的文章,對於《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很感興趣,不妨透過下面的按鈕下單,只要你購買成功,我會獲得一點回饋,這些回饋對於經營這個部落格的我有很大的支持,也對我意義重大,讓我可以持續產出好文章給大家。

Mr. Curiosity
Mr. Curiosity

希望自己保有好奇心而取名為好奇先生。
主要分享讓生活變得更好的生產力軟體、自我成長、閱讀心得及線上課後心得。
期望能透過文字幫助你提升生產力,並推薦好產品來讓你少踩點雷。

文章: 209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