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讀後心得:揭開心理諮商的神秘面紗

最後更新時間 23 6 月, 2023 by Mr. Curiosity

✉  訂閱《 我很好奇!》電子報:固定於每週二中午寄出,除了獲取我最新的文章外,也會跟大家分享不錯的文章和推薦的 Podcast 或影片,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 推薦你閱讀的文章:My Favorite Contents

⭐ 關注《好奇先生》: Facebook | Instagram | Portaly

❓ 如果你想問我問題,歡迎直接寫信到 gomrcuriosity@gmail.com 問我哦!


說到身體生病,大家很自然會去看醫生;但說到心理生病,大部分的人可能連知道自己生病都不知道,即使知道自己生病也可能提不起勇氣去看醫生,因為害怕內心赤裸裸的呈現在其他人的面前。

雖然「心理諮商」、「心理學」在近年來變得越來越熱門,但還是有很多人對於「心理諮商」的不是很清楚,不過透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將帶你一窺「心理諮商」的神秘面紗。

作者及本書介紹

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

除了本次介紹的《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外,還著有《諮商技巧》(Counselling Skills)和《組織的心理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Organizations)2 本心理學類的教科書。

與這 2 本不同的是《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主要是寫給大眾的心理學入門書。

你可能以為這本書是近年寫的著作, 但我在 Goodreads 發現其實這本書已經出版了超過 40 年了,是本經典中的經典,銷售超過 300 萬冊。

另外,也因為前一陣子理科太太的事件,讓這本書在台灣變得超紅。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很有意思,是透過故事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諮商以及基礎的心理學理論。

書中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因為被過去的經歷桎梏而產生憂鬱症,在 3 個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的鼓勵下,找了心理師蒼鷺心理諮商後,逐漸擺脫憂鬱症好轉的故事。

有趣的是這本書的故事及角色,都是取材於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可以說是延續《柳林中的風聲》這本童話的故事。

在書中主要以溝通分析學派的 3 種自我狀態貫穿整個故事。

兒童自我狀態

在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只有幾種基本的情緒,像是快樂、憤怒、悲傷、恐懼,這些情緒構成了自然型兒童。

當我們再稍微大一些些,變得比較察言觀色,並根據父母的反應,產生不同的行為去應對所處的狀況,這些行為自然也會塑造我們的人格,也就構成了適應型人格。

像是小時候跟父母吵架很生氣時,明明知道吵不過父母,但因為很生氣而衍生出不同的動作,像是直接躺在地上又哭又鬧、在心裡生悶氣等。

也就是說當我們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時,整個的行為會像個孩子,也就是沒有經過任何的思考,直接的以基本行為模式動作,自動的做出反應。

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則是涵蓋自出生以來,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道德觀,也包含我們人生的評判標準,左右我們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

在小時候,因為對於很多事情都還不太懂,所以一開始的模仿對像就是我們的父母,從模仿他們的行為、言行,逐漸形成自己的一部分。

跟兒童自我狀態一樣,父母自我狀態同樣分為 2 個類型。

第 1 個是挑剔型父母,當處在挑剔型父母的狀態下,大多會以批評、嚴厲、憤怒等心態,去指正對方。

第 2 個是養育型父母,當處在養育型父母的狀態下,會比較以關愛、照顧等心態,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不過關於養育型父母的介紹,在這本書比較沒有著墨,但為了把這 3 個自我狀態做完整的介紹,所以稍微的提了一下。

成人自我狀態

在成人自我狀態時,我們能夠以理性、不帶有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情況。

也就是透過理性的行為,綜整現在的情況,運用現有的知識、技能,去思考、計畫、決定,最後行動,而不會被童年的感覺、過去父母的聲音驅使。


這 3 個自我狀態,構成了我們的人格,也就是說這 3 個自我狀態,缺一不可,雖然我們會覺得成人自我狀態比較好,但我們不可能捨去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因為這些都是過去遇到的種種經歷累積起來,不可能說捨去就捨去。

為什麼會說這 3 種狀態不可或缺呢?這邊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就會理解我的意思了。

像是當你失戀時,你不可能直接以成人自我狀態,理性的去面對失戀這件事,還去分析自己為什麼失戀,一定是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時而落淚難過、時而露出懊惱的神情、也可能會對前任產生憤怒的情緒等。

惟有當你把情緒發泄後,心情比較平靜後,才有可能再以成人自我狀態去面對失戀這件事。

這本書適合誰?

1. 青少年

在青少年階段,或多或少會做出叛逆的行為,雖然每次做完傻事都會感到後悔,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做,不過做這些傻事的原因,在這本書似乎找到了答案。

之所以會做出這些事,是因為你的父母、老師、朋友、手足親戚,以及過去的種種經驗所塑造而成。

藉由這本書瞭解自我的 3 種狀態,對於即將成年的青少年相信會很有幫助的。

對於青少年而言,這本書不會很難懂,而且是透過故事的方式描述,可以更好的閱讀完這本書。(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在青少年時期,特別愛看小說類別的書籍,哈!

2. 好奇心理諮商過程的人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心理諮商的樣貌全都是從美劇中獲知,但因為都是片段化的劇情,我對於心理諮商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瞭解。

後來因為這本書在去年底變得很熱門,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購買,但看到書籍商品頁面的介紹:「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師的 10 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見證療癒與改變的發生。」這句話,勾起我對於心理諮商的好奇心,決心下訂了這本書。

你可能會覺得透過故事的方式會不會沒辦法瞭解心理諮商的全貌,但我認為正巧是因為故事的關係,反而更有代入感,也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去思索自己的經歷是不是也是這樣,仿佛自己也隨著故事的推動一起進行心理諮商。

如果你很好奇心理諮商的話,那麼這本書還蠻適合的。

我的感想

就如前面所說,我是因為好奇心理諮商的過程才下訂了這本書。

閱讀之後,對於心理諮商的形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原本我以為找了心理諮商可能會直接獲得解答。

但其實心理諮商主要是透過心理諮商師透過對話來引導你思考,慢慢的帶你找到答案。

這也是說心理諮商是一個緩慢且長期的過程,在書中蛤蟆總共花了 10 次的心理諮商,才脫離自己的憂鬱症,但假如你的問題又更加的複雜,那麼所耗費的時間又會更多。

另外,在閱讀這本書做的筆記時,看到兒童自我狀態介紹的基本情緒時,讓我不禁跟《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聯想在一起。

在《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內,總共有 5 種情緒的表現方式,分別是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和憤怒,並將這 5 種情緒擬人化成樂樂、憂憂、厭厭、驚驚和怒怒。

而電影中的這 5 個情緒不就是書中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的自然型兒童自我狀態嗎?然後電影中,主角因為搬家到新的城市,從原本的不適應,而產生的反抗、疏離等行為,到最後向父母承認自己懷念以前的生活後,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這不就是適應型兒童的人格嗎?

沒想到以前看過的電影,竟然還可以跟這本書結合在一起,還挺有趣的,甚至讓我產生想回頭重看電影念頭,哈!

寫在最後

總之,藉由這本書,你可以透過蛤蟆和心理師蒼鷺的諮商故事,一覽心理諮商的面貌。

不過,在最後想跟大家說心理諮商是透過專業、旁觀的角度找到自己的盲點以及心中的那個結,但這個結能否解開,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

所以最後跟你分享書中的一段話:「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為諮商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

也就是說心理要解決的事情,最後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如果沒有敞開心胸,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

好啦!這篇文章就到這邊結束了,那我們下一篇文章見,Bye!

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如果你閱讀完我的文章,對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很感興趣,不妨透過下面的按鈕下單,只要你購買成功,我會獲得一點回饋,這些回饋對於經營這個部落格的我有很大的支持,也對我意義重大,讓我可以持續產出好文章給大家。

延伸閱讀

《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知識管理術的最佳指南書

《卡片盒筆記》讀後感,研究生及寫作者必學的筆記術

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事吧!《先吃掉那隻青蛙》閱後心得

OKR 造就 Google 的成功 ?《OKR:做最重要的事》閱後心得

Mr. Curiosity
Mr. Curiosity

希望自己保有好奇心而取名為好奇先生。
主要分享讓生活變得更好的生產力軟體、自我成長、閱讀心得及線上課後心得。
期望能透過文字幫助你提升生產力,並推薦好產品來讓你少踩點雷。

文章: 189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