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19 1 月, 2025 by Mr. Curiosity
✉ 訂閱《 我很好奇!》電子報:固定於每週二中午寄出,除了獲取我最新的文章外,也會跟大家分享不錯的文章和推薦的 Podcast 或影片,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 推薦你閱讀的文章:My Favorite Contents
⭐ 關注《好奇先生》: Facebook | Instagram | Portaly
❓ 如果你想問我問題,歡迎直接寫信到 gomrcuriosity@gmail.com 問我哦!
大家覺得復盤最困難的點莫過於在 1 天的結束之前,想不清楚今天到底做了什麼東西,大部分的人可能也在這一步就放棄復盤了。
在這星期三上了朱騏老師的直播課「迎接 2025,忙碌工作者的 2 小時復盤特訓班」就介紹了「年/週/日」復盤系統這個概念。
不過在開始介紹「年/週/日」復盤系統之前先簡單的介紹老師認為的復盤是什麼?
復盤是什麼?
老師認為的復盤包含 3 個部分,分別是記錄、反思及行動,也就是說 1 個完整的復盤公式是:「復盤 = 記錄 + 反思 + 行動」。
對比一般復盤著重於「反思」相比,老師認為「記錄」也是很關鍵的一環,如果沒有好的記錄,就沒有素材可以進行反思,那麼你的復盤可能就不會那麼完整。
而朱騏老師綜整過往的復盤經驗,並從專家學習,發展出一套「年/週/日」復盤系統。
「年/週/日」復盤系統 – 步驟 1:記錄
1. 年:Year at a glance
Year at a glance 是來自於生產力 Youtuber – Ali Abdaal,他在一個 Google 試算表記錄了他 1 年中比較重要的事情。
這個試算表不用每天紀錄,只要記錄比較重要的 1 件事情下來就好。
當年底要回顧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在 1 頁內知道在這 1 年自己做了什麼事,這種記錄生活軌跡的方式,我覺得很有意義,在未來回顧以前的記錄就知道自己成長了多少。
關於「Year at a glance」 的介紹,大家可以參考 Ali Abdaal 的影片介紹,並下載他的 Google 試算表。
2. 週:曼陀羅九宮格
曼陀羅九宮格是由今泉浩晃 & 松村寧雄和發明及推廣。
這個方法主要是在九宮格內記錄及規劃下一週要做的事情,而九宮格的 9 格,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別是: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下週的待辦事項、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及下下週的待辦事項。
要如何使用曼陀羅九宮格呢?
首先,在週末時在九宮格中心那格寫下「下週的待辦事項」,完成後再把待辦事項分別放入「星期一 ~ 星期日」的格子內,接下來下週一開始就可以依照規劃去完成待辦事項。
如果是下下週才要執行的待辦事項則可以放在「下下週的待辦事項」的格子內,另外當下週開始新接收的待辦事項也可以先放在這個格子。
3. 日:間歇式日記
間歇式日記為 Tony Stubblebine 發明的。
間歇式日記主要記錄我們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這些記錄下來的內容正是我們用來反思的重要素材。
一個好的間歇式日記應該要記錄處理什麼事、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如果在執行時有什麼特別的想法也可以記錄,如果沒有的話也沒差,以上的內容建議是用「條列式」進行記錄會比較有助於省思。
這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記錄結束時間呢?不是記開始時間就夠了嗎?
記錄結束時間的用意在於可以用來瞭解自己完成某項事情需要多少時間,未來在做類似的事情也會有個概念去空下相對應的時間。
「年/週/日」復盤系統 – 步驟 2:反思
1. 日:AAR (After Action Review)
AAR 的概念是從美國陸軍在完成任務後,反思執行任務時的方法,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發現自己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的地方。
AAR 的格式如下:
- 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
- 選一件讓我有感覺、有啟發的事情。
- 我從過程中學習或觀察到什麼事情?
也就是說在 AAR 要做的就是從間歇式日記中,挑選一件讓自己有感覺、有啟發的事情中去思考過程中的學習或是觀察到什麼事情。
2. 週:成就、挑戰、學習
接下來的「成就、挑戰、學習」則是從 1 週的 AAR 中寫下過去在這 1 週內自己獲得了什麼成就、面對了什麼挑戰、學到什麼新知識或技能。
成就、挑戰、學習的格式如下:
- 這週有哪些讓我感到最滿意和驕傲的成就?
- 這週面對了哪些挑戰或困難?
- 這過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或技能?
3. 年:寫 1 篇文章
老師會在年末寫 1 篇文章用來回顧自己的這一年,文章內主要記錄當年做的 3 個最好的決定及理由,並公開分享在部落格中。
關於文章的型式則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延伸閱讀:年度回顧,2021 我最好的3個決定
「年/週/日」復盤系統 – 步驟 3:行動
行動的部分則接續反思,如果你在反思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或可以再做得更好的地方時,你可以再接著思考要如何進步。
這個進步不用是一次進步個 10%,從小行動開始 1% 慢慢前進就好,才有機會持續的進步而不會覺得門檻太高。
關於復盤的迷思
在這堂直播課也破解了很多我對於復盤的迷思,也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迷思 1:復盤只能復不好的地方
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很多人會以為復盤只能復自己做不好的地方,但每天都是復這類型的內容,關注在負面的部分,反而會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是失去信心。
所以復盤是可以寫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未來在遇到類似的事情,就能拿之前的經驗去執行,繼續保持。
迷思 2:復盤需要很久的時間
很多人會覺得復盤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想到每天就已經夠忙了,哪來的時間可以復盤。
會有這樣的誤解,可能是把回想今天做什麼事情的過程拉的太長所致,假如若能在工作的同時運用間歇式日記的話,那麼一天結束在進行每日 AAR 花的時間就可以少很多。
像老師就分享,他每天使用 AAR 反思的時間就只有 5 ~ 10 分鐘而已,遠比想像中的還要短。
寫在最後
上完這堂課後,我特別喜歡「Year at a glance」和「間歇式日記」這 2 個部分。
會喜歡「Year at a glance」的概念是因為它可以在 1 個試算表看到這 1 年間自己做了什麼重要的事情,想到在 1 年的年底檢視這個試算表的情境,看著自己的成長,就覺得內心很激動,甚至還可以為自己定義這是怎麼樣的 1 年。
另外,我覺得「間歇式日記」是 AAR 的核心中的核心,相當的重要,如果沒有實踐間歇式日記,那麼可能就沒辦法發揮 AAR 最大的效用,也會拉長每日 AAR 的時間。
我一定也會試試看「間歇式日記」,不過目前比較擔心的是自己的工作步調真的很快,而且常常會有突然的事情加進來,就不太確定有沒有時間可以記錄,又或者是在進行主要任務時,突然接收到的任務要如何記錄,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關於這個部分或許之後可以在嘗試之後再跟大家分享。
我覺得老師綜整的這套「年/週/日」復盤系統很完整,如果你是復盤小白,會發現復盤其實沒有那麼困難,會想進一步嘗試。
如果你對於這套系統很感興趣,也想更進一步的瞭解,可以關注老師的「I’m Chi」官網或臉書,之後有再開類似的直播課也能獲取最新的訊息。
好啦!這篇文章就到這邊結束啦!我們下篇文章見。
(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